1939年5月,泰国政府决定将国家正式改名为“泰国”,这一举动成为了东南亚历史上的一项重要转折点。如今,泰国作为东南亚最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之一,吸引着无数游客。然而,在很长一段时间内,“暹罗”一直是世界各国对今天的泰国的普遍称呼。翻开我国古代的史书,“暹罗”这一名称更是屡见不鲜。那么,暹罗为何改名为“泰国”?背后又有哪些历史背景和因素推动了这一变化?
“暹罗”一词首次出现在我国史籍中,起源可以追溯到元朝时期。那时,一位元朝使者出使东南亚,他在游记《真腊风土记》中提到过这个名字。虽然他出使的主要目的地是柬埔寨,但他也顺道访问了邻近的素可泰王国,并且在游记中以“暹罗”来指代这个王国。
那么,《真腊风土记》中的“暹罗”到底是从何而来呢?学者们普遍认为,“暹罗”是指两个不同的国家:“暹”指的是位于今天泰国境内的素可泰王国,而“罗”则指的是罗斛国,后者位于素可泰王国的西侧,与高棉相邻。也就是说,当时的“暹罗”实际上是指素可泰王国和罗斛国的联邦形式。通过当时的地图,我们不难发现,素可泰王国占据了今天泰国的大部分地区,而罗斛国则与素可泰王国接壤。1349年,罗斛国吞并了素可泰,阿瑜陀耶王朝在此背景下正式建立,随后“暹罗斛”成为了阿瑜陀耶王朝的代称。
展开剩余75%到了1377年,明朝太祖朱元璋册封阿瑜陀耶国王为“暹罗国王”,这一称号被正式传入我国,并在后来的历史中广为传播,“暹罗”这一名字也因此流传到了日本、越南和朝鲜等国。
但“暹”一字的含义较为复杂,并非源自当地的语言文化或历史背景。实际上,它是外来者赋予泰人群体的称呼,并且并没有带有任何正面感情色彩。某些史料中,“暹”字与“奴隶”一词有着直接的关联。了解了外来者对泰人的入侵历史后,我们便能更清晰地理解“暹”字背后的含义。
然而,泰人对自己国家的称谓则完全不同。他们称自己为“昆泰”,其中“昆”意为人;另一个自称为“巴特泰”,其中“巴特”则代表国家的意思。值得注意的是,素可泰王国是泰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确切记载的王国,正是在素可泰时期,泰人的国家意识逐渐觉醒。在摆脱高棉的统治后,泰人开始称自己为“勐泰”,其中“勐”在泰语中的意思是“城邦”。
1855年,暹罗与英国签订了《鲍林条约》,正式开放了通商通道。在条约中,泰国自称“勐泰”,但在次年批准条约时,这一名称却被更改为“暹”,这场名称的更替背后有着深刻的背景。
在当时,泰国与英国的关系复杂且微妙。虽然暂时获得了某些特权,但“暹”字所代表的外族称谓,却带有某种程度的贬义。这使得部分泰人开始产生以“泰”来替代“暹”的想法,尤其是在泛泰主义思潮的影响下,越来越多的泰人呼吁改变这一象征着外部压迫的名字。然而,由于泰国当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较为薄弱,这个改名的愿望始终未能实现。
直到20世纪30年代,国际局势发生了剧变,西方列强的实力逐渐衰弱,泰国开始寻求民族独立的声音。在1938年,军事独裁者銮披汶·颂堪成为总理后,泛泰主义思想得到了政府的正式支持。此时,泛泰主义的核心人物之一、华人后裔銮威集·瓦他开始担任艺术厅厅长。他在一次演讲中提到,泰族的分布早已超越了暹罗的国界,并强调在中国广东、贵州、云南、四川、海南等地都有大量的泰人。这一演讲呼吁泰人要形成民族共同体意识。
1939年6月24日,泰国政府正式宣布将“Siam”改为“Thailand”,标志着“泰国”这一名称的正式诞生。
事实上,泰国历史上经历了许多不同的称谓变化,“暹罗”作为一个国名可以说是一个历史遗留的产物。尽管泰国一直未能以本民族的文化命名自己,但他们凭借自身的智慧和适时的战略调整,在各大列强的夹缝中生存了下来。尤其在1925年到1935年间,拉玛七世推动的君主立宪制改革使得泰国逐步走向现代化,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保持了中立。
从历史、文化、语言等多方面来看,“泰国”这一名称的演变不仅反映了泰人自我认同的变化,也体现了他们在面对外来入侵者时,如何通过灵活应变和审时度势的智慧,在保持独立的同时争取到发展的机会。如今,泰国已成为一个稳定发展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,而“泰”这一名称也代表着泰人对自由与独立的不懈追求。
发布于:天津市天天盈,股票配资公司一起配资网,实盘配资平台APP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