俄罗斯的广袤国土使其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,然而,其人口分布却极为不均衡。大约1.4亿的总人口中,有超过1.1亿人聚集在东欧平原,而广袤的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仅有大约3000万人口,几乎空无一人。然而,尽管西伯利亚的开发相对滞后,这片严寒的土地自古以来便备受重视。从沙俄时期到苏联,再到现代的俄罗斯,每年俄罗斯都要投入巨额的资金来维持这片冰封雪地的防卫。这背后的原因之一,便是——防范中国人前往西伯利亚。
当今中俄关系友好,外界不禁疑问:为何俄罗斯依然对中国人前往西伯利亚充满戒备?这片被冰雪覆盖的西伯利亚究竟为何值得俄罗斯竭力保护?我们将从历史的角度,逐步剖析俄罗斯与西伯利亚的复杂关系,以及俄罗斯为何对中国的影响保持警惕。
展开剩余86%从历史的角度看,西伯利亚的地理位置曾属于金帐汗国。在冷兵器时代,蒙古骑兵凭借其卓越的机动性,能够控制北亚广袤的土地。尽管游牧部落数量不多,但凭借骑兵的优势,蒙古人成功主宰了这片辽阔的土地。然而,这一局面在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。
随着火器的普及,冷兵器逐渐被取代,火枪成为战场上的主角。火枪兵的培养成本较低且易于大规模训练,而骑兵的优势逐渐被消解。进入17世纪,沙俄开始了对西伯利亚的扩张,逐渐摧毁了蒙古骑兵的统治。与此同时,清朝在南部击败了准噶尔部落,金帐汗国也在沙俄的火枪下垮台。由于蒙古部落的衰退,西伯利亚便成了“无人之地”。
在这种背景下,沙俄与清朝本有可能共同瓜分西伯利亚,但最终西伯利亚却归属于沙俄。为什么会这样?主要原因是当时的清朝已经拥有足够适宜耕作的肥沃土地,能够自给自足,并不急于扩展到西伯利亚的荒原。而沙俄则需要不断扩张领土来维持其封建经济,因此,西伯利亚成为了沙俄的理想选择。根据《尼布楚条约》,清朝在西伯利亚南部获得了部分肥沃的农业用地,包括如今的海参崴,而其他地区则由沙俄自行开发。
然而,在17世纪的工业化之前,西伯利亚的开发极为艰难。沙俄不仅未能有效利用西伯利亚资源,甚至将远东的阿拉斯加出售给了新兴的美国,目的是减少治理上的负担。西伯利亚曾是荒凉的蛮荒之地,直到工业时代的到来,才发生了根本变化。煤炭、石油等矿产资源成为了最重要的战略财富,西伯利亚一度被认为是富饶的“宝藏”。
西伯利亚可以分为三大地形区:西西伯利亚平原、中西伯利亚高原、以及东西伯利亚山地。首先谈谈西西伯利亚平原。尽管该地区地势较低,只有南部少数地区适合耕种,但其矿产资源极其丰富。天然气和煤炭储量十分庞大。举例来说,俄罗斯的天然气储量为37.7万亿立方米,其中九成以上都来自西西伯利亚平原。如今,俄罗斯经济的支柱之一便是西伯利亚的资源,尤其是其丰富的能源资源。
接下来是中西伯利亚高原,这里尽管矿产资源不如西西伯利亚平原丰富,但却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,是俄罗斯的重要木材来源。除此之外,这里还有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——贝加尔湖。贝加尔湖的水量占全球淡水总储量的20%左右,是俄罗斯水资源的重要宝库。而且,勒拿河通向北冰洋,冰川融水为贝加尔湖提供源源不断的水源。
最后是东西伯利亚山地。这里的西部有绵延的山脉,而东部和南部则有大片的黑土地,适合耕作。遗憾的是,由于气候过于寒冷,开垦这些土地极为困难。即便如此,西伯利亚的资源和潜力,仍使其成为其他国家垂涎的对象。
至于西伯利亚地区的开发问题,俄罗斯的忧虑之一便是人口问题。西伯利亚辽阔的土地上,至今只有3000多万人口。尽管沙俄和苏联时期都曾采取各种政策鼓励人口迁入西伯利亚,但效果始终不显著。到现代,西伯利亚的开发仍然停滞不前。面对这一局面,俄罗斯将目光投向了东亚。
19世纪至20世纪,西伯利亚接纳了一部分朝鲜移民。这些朝鲜人凭借吃苦耐劳的精神,成功将西伯利亚的一些荒地开垦为适宜耕种的农田,并建立了自己的村庄。然而,二战期间,斯大林因担忧朝鲜民族的叛变,将这部分朝鲜人强行驱逐至中亚地区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西伯利亚的开发进程依旧缓慢,除海参崴等少数港口城市外,其他地区仍然是荒无人烟。
面对这种局面,俄罗斯开始重新审视中国人的潜力。由于俄罗斯人不愿意去西伯利亚,且该地区土地广袤,气候恶劣,俄罗斯向中国人提供了开发的机会,吸引了大量中国人前往西伯利亚从事农业。由于西伯利亚土地租金低廉,而且经过培育后的作物能耐寒,很多中国人在该地区承包了大规模农场。
中国人在西伯利亚的农场收入相当可观。这里生产的大量粮食和蔬菜供应俄罗斯东欧平原的人口。与中国不同,俄罗斯的肉类和水产品价格极低,而粮食和蔬菜相对稀缺,因此,中国人在西伯利亚种植的农作物往往能以高价销售。
尽管如此,俄罗斯始终对中国人在西伯利亚的存在心存戒备。俄罗斯的忧虑源于两个方面。首先,随着中国农业在西伯利亚的扩张,俄罗斯可能会逐渐依赖中国的粮食供应,这会使得俄罗斯对中国的依赖日益增加。其次,俄罗斯担心未来中国人口的进一步渗透,若触发民族矛盾,后果可能不堪设想。
因此,俄罗斯对中国在西伯利亚的农业开发有着不同的声音。一部分专家认为,继续吸引中国移民可能会导致农业入侵,甚至危及俄罗斯的领土主权;而另一部分专家则认为,俄罗斯应继续推行“鼓励中国移民”政策,毕竟在西伯利亚的开发上,俄罗斯本国人并不积极,且中国的发展并没有扩张性。
综合来看,尽管存在一些争议,俄罗斯依然愿意与中国继续合作开发西伯利亚。随着中俄贸易的深化,西伯利亚的许多城市纷纷设立免税区,并扩大土地租赁面积。这些合作推动了西伯利亚农业的现代化,并促使两国关系不断发展。
总体来说,中俄的合作并非只是局限在农业领域,未来的合作将会更加广泛。尽管西伯利亚的资源归属存在争议,但最终它们将为全球人民服务。合作与共赢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理念,未来,西伯利亚的潜力必将得到更深层次的开发和利用。
发布于:天津市天天盈,股票配资公司一起配资网,实盘配资平台APP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